化石能源在全世界内储量告急,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成为全人类一同面对的议题,使用供应量充足、清洁环保的新能源,是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的必然选择。
2020年,中国在风电、光伏发电设备制造、动力电池等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较2005年分别增加3000多倍和200多倍;非化石能源发电量达2.6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超过三分之一;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充电设施网络……
成绩单背后,是一批专注于细分赛道的“小巨人”企业在贡献“大能量”,协同发力增强产业链韧性,推动产业链创新。
天山东段的博格达峰脚下,新疆达坂城风电场的数百台风电机组迎风飞旋,在空旷的戈壁滩上站成一道道富有动感的队列。看似一致的风车上,搭载着不一样的发电部件。其中,哈密中车新能源电机有限公司生产的3兆瓦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已在达坂城通过技术测试,应用于甘肃、宁夏、青海及内蒙古地区的多个风场。
“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相较于双馈型发电机,具有发电效率高、故障率低等优势。”哈密中车副总经理汤兰海介绍称,直驱型发电机采用外转子、内定子的结构,叶片能够直接与转子相连,省去了变速器这一易出故障的中间设置,使发电机整体故障率大大降低。
2006年,1.5兆瓦直驱永磁风电机技术从丹麦引进国内,哈密中车在消化吸收该技术的基础上,完成了2兆瓦、3兆瓦级别的产品迭代。“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可靠性强,目前在国内保有量很大,但掌握直驱技术的企业不多,我们是其中一家;而在新疆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生产风力发电机的企业,我们是唯一一家。”汤兰海不无自豪地说。
然而,搭载磁钢的转子暴露在外,潮湿、低温等外因可能会引起磁钢锈蚀而失效脱落,影响发电性能,必须对其进行真空注胶封装。封得严不严,关键看气孔数量。哈密中车的“转子班”用两年多的时间反复试验、排除和论证,终于找到最佳的排泡方法,将单位产品抽检平均气孔数从50个降至不足1个,明显提升了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的耐用性。这项排泡技术不仅即将通过树脂灌注防护领域的专利认证,还斩获了第45届国际质量管理小组大会最高奖项“铂金奖”。
“排泡看似是个小问题,但却切实解决了行业内的痛点,也得到了国内和国际上的认可。”汤兰海认为,哈密中车人正是凭借这种抓细节、肯钻研的工作精神,才成长为专精于风力发电机制造研发的“小巨人”。在新冠肺炎疫情极度影响制造业发展的2020年,哈密中车“逆风而上”,创下年产值近10亿元的实绩。
对于整个风电机组来说,叶片背后的机舱里不仅有发电机,还有别的装置。它们的平稳运行怎么来实现?欧伏电气的“风电主机冷却系统”能够高效进行空气换热,为控制机舱环境和温度提供有效方案。欧伏电气企业研发中心总经理王晓东表示,主盯风电机组机舱内和塔筒内的环境控制,针对特定应用场景做精做专,是公司经过多年摸索找准的理想赛道。
“公司刚成立时主要做配电业务,生产制造一直是我们的强项。”王晓东回忆道,早在2010年,欧伏就拥有完整的钣金生产线,可提供配电产品全套解决方案。欧伏在与风电产业“领头羊”金风科技的合作中,看到了新能源领域的巨大前景。2011年,欧伏自主研制出风电兆瓦级变流柜除湿器,向电气环境控制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从过去拿图纸忙生产,到如今画图纸搞研发,欧伏凭借在电力电子科技类产品制造上积累的经验和与领军企业深度合作的优势,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型,为风电机组解决的痛点也从单一除湿,逐步扩展到温度控制、有害化学气体处理等方面。据王晓东介绍,欧伏最新研发的“风电环控一体化解决方案”即将进入验证测试阶段,未来将“上山下海”,守护陆上和海上风电设备的运行安全。
一架风电机组,多个部件“各司其职”,宛如中国风电产业链有序运转的一个缩影。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哈密中车和欧伏电气同为金风科技的合作伙伴,集成两家公司产品的风电机组目前已出口至中亚、东欧等地。两位“小巨人”在各自的领域深耕细作,锻炼出“强肌肉”,形成产业配套,共同构成新能源行业的“风”景线。
作为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核心,光伏组件通过串联和封装单体电池片,实现太阳能向电能的转换。因此,光伏组件的制造成本,关系到太阳能的度电成本,影响着太阳能逐步取代燃煤成为主流发电方式的未来。
数据显示,光伏组件的价格在过去十年间下降了85%。更直观的变化发生在营口金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2007年至今,光伏组件自动化封装单条产线兆瓦,单班工人数量从原来的百人以上降至15人左右。
“降本增效是光伏行业不变的话题。”金辰股份副总裁王明建见证了光伏组件生产从劳动密集向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转变的历程。据介绍,光伏自动化封装生产线中的层压机等设备技术,十几年前基本依靠国外进口。在研发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从半自动到全自动,从单层单腔到双层双腔,从油加热到电加热,金辰逐步掌握层压机制备技术,并实现数次迭代创新。“自动化封装技术的国产化,是光伏组件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降低的关键。”王明建说。
在光伏自动化封装生产线的翻转检查单元,金辰的开发团队曾为优化180度翻转设备昼夜奋战。“用伺服电机做翻转动力单元,精度虽高,成本也高;用普通电机成本虽低,精准度和稳定能力却下降了。”王明建记得,工程师们围绕翻转方案进行了十几个小时的激烈讨论,最终决定用气缸翻转取代电机翻转,重新设计部件结构。为了尽快拿出测试样机,工程师们凌晨4点走出会议室便投入了设计工作。半个月后,新样机顺利通过各项性能指标监测,翻转设备结构改善,检查效率也大幅提升。
打破壁垒、自主掌握先进的技术,不只是金辰的选择。深耕于动力电池领域的荣盛盟固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也坚定走在突破创新的道路上。
荣盛盟固利技术总工程师毛永志回想起钛酸锂电池的自主研发过程,用一个“苦”字来形容。毛永志和记者说,钛酸锂电池最初因比功率高、耐低温、完全充放电次数多等优势,被东芝公司作为重点产品推向混合动力汽车市场。同样看到该电池优越性能的盟固利,却既缺乏制作电池的原材料,又面临电池应用过程中易胀气鼓包的技术难点。
为此,盟固利专门成立了合成钛酸锂材料的攻坚小组,从钛白粉起步,逐步尝试合成制备电池的原材料。另一队技术人员则在电解液添加剂上下功夫,解决钛酸锂反应易胀气鼓包的缺陷,使其尽可能达到完全充放电次数的上限。最终,经过4年的艰苦攻关,盟固利终于变成全球上完全掌握钛酸锂电池技术的少数企业之一。“东芝做到了,我们也做到了。”毛永志感慨道。
行远自迩,踔厉奋发。如今,金辰自主设计的光伏组件自动化封装生产线吉瓦,并在印度建立了技术服务中心和备件库,成为光伏组件制造装备出海的佼佼者。盟固利生产的钛酸锂电池则通过铁路部门的多项认证,应用于高铁动车组的备用电源,随动车组一道出口至德国等地。苦练内功的“小巨人”们正在全世界内书写中国品牌新的华章。
由小做大,由大到强,只有让占全国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发展好,中国经济才会好。“十四五”期间,工信部将梯度培育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央财政预计拨付超100亿元奖补资金支持1000余家“小巨人”企业疏通发展堵点,增强产业链协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进一步强化产业链韧性。
既乘东风,更要步履不停。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家“小巨人”企业锐意进取,在发展的策略上颇有默契——一边巩固并扩大强项优势,一边沿着产业链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立足新疆,放眼西北内陆地区,哈密中车仍将专注于风力发电机的生产研发业务,而技术路线的选择正在拓宽。适用于海上风电的半直驱型发电机,相较于直驱型功率更大、体积更小,相较于双馈型故障率更低。在“疆电外送”第四通道建设加速的背景下,将半直驱型风电机引入内陆地区能够进一步开发陆上风力资源,推动西北地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汤兰海介绍称,哈密中车目前慢慢的开始半直驱型风力发电机的产线月投产。
专注于光伏组件自动化设备领域17年的金辰,已占据全球同种类型的产品近40%的市场占有率。2019年,金辰向产业链上游的电池片领域发力,进入光伏组件与电池设备协同发展阶段。在新领域,金辰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合作开发的TopCON电池平均效率已达到24%,超过了晶硅PERC电池22%左右的发电效率,在设备可维护性等方面已满足量产需求;在组件领域,金辰对光伏组件封装技术的更新迭代未曾停止,“第六代封装技术经过一年多的研发,目前已进入试产验证阶段,”王明建透露,新技术方案将于明年5月在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展览会上发布。
盟固利的高功率动力电池则受到宇通、金龙等客车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认可,大范围的应用在城市公交系统的混动客车上。近日,盟固利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开发的“全气候动力电池”面世,通过快速自加热技术,解决冬季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下降的问题,目前已被北京冬奥会采用,为冬奥会服务用车驰骋冰雪保驾护航。下一步,盟固利将进军储能领域,重点攻关固态电池万次以上充放电技术,从储能一侧降低度电成本,助力“好风好光”平价汇入电网。
产业政策绘就蓝图,“小巨人”企业跃入蓝海。中国新能源产业从需求与市场、关键技术设备、关键原材料“三头在外”的开局,直至今日实现全产业链的工业化量产和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功不可没。“在专业领域研发更多自主技术,推出更多精品产品,是新能源产业人共同的愿景。”毛永志希望未来能与同侪一道攻克更多技术难关,继续为绿色中国贡献“小巨人”力量。朱金宜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方法大范围的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法律法规,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技奖一等奖。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记者11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日前结束,共有10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各1名载荷专家)。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在解读高光谱分析技术为珍贵文物进行三维“留影”的最新进展时说:“光谱是辨别物质的‘指纹’。前不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运用三维技术,首次根据出土头骨,复原出一尊男性红山先人的容貌。
1966年12月的一天,罗布泊,一朵巨大的白色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爆炸成功。
苹果公司10日在2024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个人智能系统“苹果智能”。该系统集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可应用于苹果多款产品。
芒种时节农事忙。河南、山西等地麦收陆续进入尾声,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正忙着种稻插秧。北方收麦、南方种稻,收与种紧密相连,南与北交相辉映,中部这片土地上充盈着丰收与希望的气息。